“你家孩子是SMA。”
3年前,在山东省立医院诊室里,宸宸妈妈陈玲从医生的诊断结果中,**次如此高频地听到“SMA”。这个词很陌生,在此之前,她从未听说过。
和绝大多数父母一样,医生的“宣判”让陈玲“仿佛遭受了晴天霹雳”,不相信、不接受、不理解……复杂的心情瞬间将她淹没。
那一年,陈玲33岁,儿子宸宸仅8个月,她抱着宸宸走出医院,踏上了一条与罕见病艰难斗争的道路。
图文 |润禾文宣
编辑 |润禾文宣
不敢相信:为什么是我的孩子?
2021年的深秋,陈玲的小儿子宸宸出生了,他与姐姐的生日仅相差一天。陈玲自幼备受家庭宠爱,婚后,也享受着丈夫和公婆的体贴关怀。如今儿女双全,那时的她觉得自己是人生的赢家。
小时候的宸宸
在宸宸6个月左右的时候,陈玲发现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点不太一样:迟迟不会翻身,也不能坐。带他去医院做常规儿保检查,医生告知她:“各项指标都不达标,这孩子发育迟缓”。
不过,陈玲并未太过在意,心想或许孩子只是长得慢些,大一点自然就好了。然而,宸宸功能却越来越差,陈玲和宸宸爸开始害怕了。他们四处求医,一家又一家医院跑,可得到的诊断都是“发育迟缓”。他们按照医生的建议给宸宸做发育迟缓的康复训练,可他的状况却每况愈下,背部越来越软,整个人就像面条似的。
直到宸宸8个月时,他们去了山东省立医院。做了基因检测后,等待结果的那一个月,堪称陈玲人生中*黑暗的时光。她每天都在胡思乱想,夜里难以入眠,满脑子都是宸宸的病情。
当医生将“确诊SMA(脊髓性肌萎缩症)Ⅱ型”的结果告知她时,陈玲整个人瞬间蒙了。这种发病率仅万分之一、曾让无数家庭倾家荡产的罕见病,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砸中了这个毫无准备的二胎家庭。
“我感觉天都要塌了,脑子里**的反应是‘不敢相信’:孩子大眼睛、长睫毛,人人见了都夸赞漂亮,怎么会患上罕见病了呢?”陈玲既难过又不解。
天使宝宝小宸宸
平静的生活骤然被打破,不解、沮丧、愤怒、恐惧、迷茫……所有能够叫得上名的负面情绪,如同海啸一般汹涌袭来。陈玲不停地问自己,为什么是自己的孩子?这种事为何会发生在自己家?一家人本本分分,没做过坏事,凭什么要让孩子承受这般痛苦?她甚至怀疑是自己人生太过顺遂,上天把对自己的惩罚都施加到了孩子身上。自那以后,陈玲每天以泪洗面,和老公也时常吵架,家里的氛围压抑至极。
可她来不及擦干眼泪,便不断地搜索“SMA到底是什么?”。在小红书上,有人说这也是渐冻症的一种,“终身瘫痪”“呼吸衰竭”这些字眼,硬生生地烙进她的眼里。**的希望是,医生说SMA有特效药,可一针竟要天价70万。许多家庭为了给孩子治病,倾家荡产,负债累累。
不敢相信:天价药费突然触手可及
就在一家人陷入绝望、不知所措时,一个好消息传来——SMA特效药被纳入医保了。“3.3万元/针”,这个能够承受的数字,让陈玲抱着宸宸放声大哭。那天深夜,她在朋友圈满怀感激地写道:"国家没放弃我们,宸宸有救了,感恩伟大的祖国。”
自那以后,宸宸开启了打针治疗之路。每一次打针,陈玲都觉得是在为孩子的生命注入希望。尽管治疗过程漫长且艰辛,但她深知,只要有国家的支持,他们就有坚持下去的勇气。
不过,医生也明确告知他们,仅靠打针效果不够,必须将药物与专业康复相结合,才能达到**效果。
小宸宸在一天天长大
不敢相信:才一个月,孩子就能站起来?
此后,如同所有罕见病孩子的母亲一样,陈玲辞去了幼师的工作,开始四处为宸宸寻医康复。只要听闻某个方法可能有效,她就带着孩子去尝试,甚至包括各种民间偏方,只求上天眷顾,孩子能够尽快康复。
但宸宸的康复之路并不顺遂。他们*初在当地的康复机构进行治疗,宸宸是那里的**例SMA患儿。在那里待了一年半,效果甚微。“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,找不到方向,孩子的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善。”陈玲无奈地说道。
转机出现在山东SMA病友群里的几则消息。当听说很多孩子在青康润禾康复后能够走路了,尽管陈玲从未独自带过孩子出门,甚至连饭都不会做,但她毅然下定决心前往青岛,一定要带孩子去试一试。
终于预约上了陶明军院长的评估,来到青康润禾医院,陶明军院长、代娜主任等专家为宸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估,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方案。“**节课,宸宸因为不适应新环境,哭闹得厉害。但这里的专家并没有丝毫的不耐烦,陶院长说:‘孩子肌肉张力比想象中好,绝对有站立潜力。’我半信半疑,心里想着,真的能行吗?他现在连坐都坐不了。”陈玲说。
宸宸每天上课状态非常棒
宸宸每日都按计划上课。**个月,背井离乡的生活,让晨晨和陈玲一时难以适应。陈玲更是遭遇了诸多生活难题,体重骤减7斤,却也在不断试错中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,也越发懂得如何悉心照顾宸宸。宸宸也从起初对新环境的不适中快速调整过来,如今每天上课都紧紧拉着老师的手,下课了还依依不舍。陈玲感慨道:“我们住在7楼,这里住的都是患有SMA的孩子,大家来自天南海北,但每个人都很友善,彼此相互照应。医院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帮助和支持,真的很感恩。”
**次奇迹发生在曹洪锦院长的随堂课上。“来院不到一个月,曹院长微笑着对我说:‘让孩子站一站试试’。我当时满脸怀疑,宸宸的腿软得像面条一样,怎么可能站得起来?不敢相信,当宸宸在大家的鼓励下,竟然颤颤巍巍地扶着架子站了起来。”陈玲说自己当时特别高兴,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乐观,让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,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康复训练的决心。
“我当时激动得手都在发抖,赶紧拍视频发给家人。”陈玲说,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在视频那头都哭了,我们等这一天等得太久太久了。”
宸宸和老师们一起开心过六一
从那以后,宸宸就像一颗被点燃的星星,在康复的道路上不断闪耀光芒。在老师们专业且耐心的指导下,他从只能无力地躺着、坐着,到能够用四肢支撑起小小的身体,再到慢慢学会爬行,每天都在进步。
不敢相信:半年不到,孩子竟然能走了?
每天带着宸宸上课,课后吃完饭,陈玲还会带着宸宸在楼道里完成老师布置的“课下训练作业”。宸宸的进步越来越快,他还学会了骑小车,和小朋友们结伴在病房楼里欢快地溜达着,笑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。
宸宸入院接近半年的时候,在一次代娜主任的评估中,代主任提出让宸宸试试独走。陈玲的心里满是犹豫和担忧,“我之前试过让他走,他哭得撕心裂肺,根本不愿意走。”
但代老师很坚定:“相信他,宸宸现在有这个能力。”没想到,宸宸的小腿微微颤抖着,一步、两步、三步……他竟然真的走了五六步!陈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此刻,距离他们踏进医院大门,还不到半年,却已经完成了他们原本预想一年才能达成的目标。
宸宸和妈妈一起去海边
当天晚上,陈玲迫不及待地给家里打视频报喜。她把手机镜头对准宸宸,宸宸在镜头前又走了两步,爷爷奶奶在视频对面激动得老泪纵横,一边笑着一边抹眼泪,“我们的宸宝太棒了,太厉害了!专业的果然不一样,青岛真是去对了。”
在青康润禾的日子愈发舒心。陈玲每天晚上都会像往常一样,陪着宸宸走上半小时,还会拍摄视频打卡。“润禾有个全国SMA智囊群,我们每天的课外作业都会在群里打卡。宸宸每次完成家庭作业都格外积极,常常**名。每天吃完晚饭,我会让宸宸自己溜达着玩一个小时,之后回来便开始锻炼。锻炼时长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到四十分钟,时间不宜过长,老师提醒过我,时间太长孩子会太累,反而不利于恢复。” 陈玲说道。
在老师们专业的指导下,宸宸从*初的五六步,到十几步、二十几步……五十几步,他的步伐越来越稳,笑容也越来越灿烂。陈玲每天看着宸宸进步,一点点见证他越来越好,那些曾经的焦虑、抑郁、不开心,全部一扫而空。
给宸宸点一个大大的赞
全家坚信:小蜗牛也能一步一步登顶
一路走来,母子俩也迎来了许多的“人生**次”:
陈玲学会了炒菜、学会了包饺子、越来越独立……
宸宸学会了四爬、扶站、扶走、骑小车、长鞋走到短鞋走……
国家的政策让这些罕见病的家庭有药可医,而康复则帮助这些家庭重见希望。“罕见病很可怕,但我们也不怕。其实哪有什么奇迹,就是一步步地进步,润禾和我们家长与孩子一起努力,才创造了奇迹。”陈玲深有感悟。
辰辰和姐姐一起出去玩
陈玲感慨道:“常听陶院长提到相信相信的力量,现在愈发觉得相信的重要性。因为遇见了青康润禾,所以我们才重获了幸运和幸福。孩子的黄金康复期就这几年,我们要和医院一起,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,帮助宸宸尽快康复。照现在的进步速度,宸宸到年龄上小学是没问题的,我们全家都很坚信。”对于未来,陈玲充满期待。
假期,陈玲还带着宸宸和姐姐一起拍了写真照。此刻的宸宸再也不用躺着,他可以站起来,自由地摆出可爱的POSE。
站起来的宸宸开心地拍照
写在*后:
今天是国际罕见病日,在这个世界上,还有许多像宸宸一样的孩子,正与罕见病顽强抗争着;也有着像陈玲一样,毫不保留地给予孩子温暖、支持,带着孩子积极向上去生活。他们的故事,或许不为人知,但他们以及背后家庭的坚持和勇气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。
当儿康医疗进步撞上永不放弃的爱,每个"慢天使"都在书写自己的进化论——不是奇迹创造了希望,而是希望孕育了奇迹。
在这个特殊日子,愿每一个罕见病孩子都能像宸宸一样,在黑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,勇敢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!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包容、理解和支持这些罕见病家庭,给予他们更多前行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