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精神卫生日!盘点家长常问五个问题,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

2024-12-24


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,又称世界心理健康日。今年的主题是“共建共治共享,同心健心安心”。



有些家长会疑惑,这样的节日与孩子有什么关系?


和成年人一样,儿童青少年也会经历各种心理不适和精神困扰,比如焦虑、悲伤、无助。若未经疏导、治疗,心理不适和困扰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精神疾病


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患病率已达到了不容忽视的17.5%。那么,为什么儿童青少年这一充满活力的群体会出现精神健康问题?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呢?



目前的研究表明精神障碍的病因,主要与生物学和环境有关:


  •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;
  • 环境因素包括丧失至亲、暴力受害、性侵害、压力等。

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,在精神健康问题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:


01

婴幼儿阶段(0~3岁)


可能因养育方式不当而引发心理发育问题,如言语发育迟缓社交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。家长应增加与孩子的情感交流、语言互动和身体的接触,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,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



02

学龄前儿童阶段(4~6岁)


可能面临着分离焦虑以及与同龄伙伴相处困难等问题。若处理不当,孩子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群体中表现出孤僻、不合群等问题。家长多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一起游戏、分享情感,并着重培养独立与合作能力


03

学龄儿童(7~12岁)&

青少年(13~18岁)阶段


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包括学习压力(如考试焦虑,学习困难)、人际交往问题(如学校适应不良)、情绪困扰、性心理发展问题,行为问题(如恃强凌弱,自我伤害,鲁莽冒险),网络成瘾,吸烟,饮酒,过度追星,过度节食,厌食和贪食等。调节学习压力,学会情感交流,增强社会适应能力,培养兴趣爱好,是避免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




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虽然历来是关注焦点,但许多家长仍存在诸多误区,也有不少家长向我咨询。今天就家长的这些疑问进行解答,以期让更多的家庭能够重视,并掌握孩子精神问题早期识别与早期治疗的关键时机。


孩子近期总是失眠多梦、反应迟钝、兴趣下降及精力不足,是压力大还是变懒了?

有抑郁症、孤独症或自闭倾向的孩子,会有很多不良情绪或感受(悲观、失落、兴趣减退和活动减少等)以及饮食和睡眠习惯的改变。当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反常时,父母要及时关心孩子的转变,必要时带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帮助。有些父母会借机指责孩子“偷懒”,但孩子不是不愿意去做,而是没有能力去做


得知孩子患上自闭症后,我内心万分自责,是否应该通过多多补偿、包办一切来弥补?

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自闭症孩子的家长,也是许多在院康复家长常问的。实际上,父母过度补偿、包办代替并不利于孩子的康复,可能会导致孩子日常功能恶化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适度承担责任多做力所能及的事,积极参加社会活动,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还可以组织家庭成员开展娱乐活动,营造关爱而不溺爱,鼓励而不放纵的家庭环境。此外,家长们也要学会自我情绪调节,避免将自身的焦虑情绪转移到周围人身上,以免对孩子的康复环境造成不利影响


孩子有厌学情绪,是叛逆期到了吗?

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,因身体障碍,面临着活动的场所太少,交流的对象有限,久而久之易产生孤独感、自卑感、过度敏感多疑、易激惹、情绪波动起伏大等心理问题,随年龄增长加剧,影响学习态度和行为,表现为厌学甚至逃学。由于症状具有一定隐匿性,不易察觉会让家长误以为孩子是青春期“叛逆”,耽误治疗。家长要多观察、早发现,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帮助,同时给予孩子更多关爱与支持,帮助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困难的能力


孩子头疼、恶心、胸闷,去检查却没有查出器质性问题,是装病吗?

孩子莫名的身体不适,体检又没什么问题,并不一定是“装病”,很可能是躯体形式障碍。当孩子身体出现无法用躯体疾病解释的症状时,要考虑孩子的问题是心理疾病导致的。父母应该及时带孩子去精神心理科,以免孩子错过干预的**时机


孩子透露活着没意思,或出现自伤行为,是故意威胁父母吗?

特殊儿童更容易受到冲击,表现出各种问题或者存在伤害自己的想法或行为。但其实很多孩子在之前会释放的求救信号,但往往被忽视了。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,千万不要觉得孩子“只是想威胁我们”。而是要给予倾听、陪伴和支持。**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专业的医生判断并及时干预



希望更多家长能够及时关注、识别

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

成为孩子*坚实的后盾

让我们共同努力形成1+1>2合力

让孩子自由茁壮地向阳成长


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,家长们如有其他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帮助,请随时向我咨询。





分享